10年前,臺灣大學退休教授黃武雄倡議發起社區大學運動,島內第一所社區大學——臺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應運而生。10年后,臺灣已有社區大學70多所,還有13所少數民族部落大學。每個學期全臺社區大學的就學人數是12萬。社區大學創辦10年,在臺灣民間掀起一股終身學習的風潮。
臺灣的高等教育普及面雖然還算廣,但還是有許多人沒有機會上大學。更何況還有因為家境貧寒或者其他原因當年沒有繼續深造,如今已經人到中年的職場男女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經許多有識之士的奔走呼吁,1998年,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應運而生。
臺灣的社區大學是非營利性質的機構,經費來自于“教育部”和縣市政府教育局的撥款??h市政府撥款多少,“教育部”就補助多少。除此之外,學生每修一門課程,需要交納2400新臺幣(相當于人民幣600元錢)的費用。場地則是所在社區的中小學,一般不用租金,只出水電費。老師則根據實際需要遴選,有一些老師就是民間藝人,有一些則是大學的老師,他們的費用按課時給付。
社區大學不是正規的大學,臺灣的教育當局不承認其學歷,所以,學生修完所有課程得到128學分后,會拿到結業或者畢業證書,沒有學位。但是,社區大學的學時,可以算做教師和公務人員短期研習時數。社區大學的課程分為學術課程、社團活動課程和生活藝能課程,如吟詩誦詞話科學,軍事物理學,分子博覽會,天文觀測,植物、微生物與生活,還有攝影基礎,電子商務等等,很廣泛,也很有趣味性,學生可以自由選擇。由于學生參差不齊,所以對基礎差的學生還有一個學前班。由于這些學生都有工作,或者有家庭牽累,所以,一般來講,一個人一個學期只修一門課。而每一門課程的學分是2到3分,每周3個小時課時。晚上7點鐘到10點鐘。一個學期是18周。一般不舉行嚴格的書面考試,多半會要求學生提交多元化的學習成果,以便讓他們找回自信,自我成長,并回饋社會。學員有寒暑假,但是學員還會要求學校組織一些社會實踐。
說起上社區大學的經驗,臺北縣的家庭主婦林素玉滿懷喜悅之情。她說,出身清寒家庭的她,能念小學是多么不容易的事,在她們那個年代,女孩子要念初中更是不可能的事情,除非家庭很富裕。左等右盼,“社大”這個新興的學校終于誕生了。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,她來到三重高中體育館的地下室報名,成為“蘆荻社大”的學員。第一學期上的是法律與生活,第二學期上的是英語。社大的老師還帶領她探訪古跡,參觀“中央研究院”,讓她明白了什么是基因,什么是納米。她說除了工作和家庭之外,原來生活中還有這么多美好的事物。
社大確實讓林女士收獲不淺。社大也讓不少臺灣成年人重新找到學習的意義,甚至轉變價值觀念。
社大在臺灣得到蓬勃發展,卻也面臨許多困惑。黃武雄教授表示,當初倡設社區大學的初衷之一,是希望民眾有機會接受學術教育,沒有想到“目前學術課程幾乎都無法存活了”。但是,有一失必有一得,社大在其他方面拓展了空間。如今,臺灣各地社區大學的條件與關懷面各有不同:臺北縣與基隆市社大關心河川議題,桃園新竹苗栗以客家文化為主,南部地區則開展志工社會議題。
社區大學發展10年之際,其未來發展方向引起多方討論。臺灣社大促進會常務理事顧忠華認為,臺灣的社區大學在環保、社區營造、地方文史等領域逐漸發展,未來須建立一套知識論述的體系“社大學”,鼓勵居民關心公共議題。臺南社大校長林朝成則建議社區大學參考劍橋大學做法,每年設定1至3個主題講座,跨學科跨領域深度講述,引領思潮,也擴大社大人才資源與創意傳播。本報記者吳亞明 (來源:人民日報)
地址:婁底市婁星區長寧街198號
招生電話: 0738-8223187
辦公室電話:0738-8312699
郵編:417000